我并不站KG衍生,但这个视频的演员表真心很赞了

真希望能有大手剪出LC版……

——————————————

2018年6月读书笔记之《默读》


做饭不专心,总是被烫到,这次刚好烫到了打字压着边儿的地方,打字时还得刻意抬着腕,索性连字都不想打了。


心生厌烦,不可阻挡。小绿说是海逆,距离地球30亿公里外的蓝色行星决定倒着跑,然后把地球上的我们搞成一团糟,听来似乎有点浪漫。


大概十一二年前,某个晚上,叶海发了两章正在写的文给我,是他的某篇超长载中的一段,具体内容早已忘记,只能依稀对当时的心情有点印象。


很多地方感觉像是在凑字数。


那天聊了挺多,聊到最好,几近于在吵。


后来,突然对网文生出无比厌倦,不看,不写,好几年。


分歧在哪里来着?对了,热度。那时的名词叫什么来着?也忘记了。


重又开始写同人时,思考的第一个问题是:原来我只会讲故事不会刻画人物。看自己的故事,情节多少有点意思,人物却总是面目不清。单从这一点上讲,写同人是有优势的。因为人物是现成的,是小圈子共知的,不用刻意描画看官心中自明了。


可细琢磨,却又不是那个味儿。一千人眼里有一千个宝黛钗,你想像的是我想写的吗?不一定。以前写文随性,开心写完便了,如今怕是真老了,总想在文字里讲点什么似的。只列些流水帐一样的情节苍白在那里,那姿势怎么看怎么不甘心。


于是从刻画人物生拽到说教上,第二个问题来了:写一篇文,到底想表达什么,我在四月的笔记里有叨叨这个,这回就不多说了。


后来就到今天,我在看《默读》,突然萌生了第三个问题:节奏感。回去看自己写的文,真的就是平铺直叙,连起承转合都看不出,更谈不上跌宕起伏。


总结一下,不会刻画人物,想不明白主题,没有节奏感。那么,到底为什么还要写文?


从来不敢用“写作”二字。


《默读》是个好故事。天网,黑幕,热血小警察,轻微杰克苏,非常狗血,特别抓人。


主题思想明确。写警察其实很容易陷入窠臼,表面边缘化内心正义感爆棚的小负责人,看来隐藏很深的老内鬼,一拉一串的贪腐内幕。写轻了没意思,写重了脸谱化。

想起在汪老的《说戏》里看到这么一句话:“人物是为了表现主题而设置的。这些话乍听起来没有大错,但实际上这是从概念出发,是违反创作规律的。”


作者很厉害,他从头到尾没有特意提起过主题,但主题早已通过人物言行思考情节设置走向明白清楚地传达出来。


人物形象鲜活。人设有点杰克苏,却又让人很快将之忽略掉,因为多数时候作者都在描画群戏,配角各个出彩,反面人物也非常鲜明,主角更是如在眼前。作者的春秋笔法实在老辣,套路不俗包袱不尬,非常轻易地用人物一个表情一句言语牵动读者情绪。


情节紧凑。我看推理梗的文,很怕那种刻意的悬疑,为了情节出人意料而把脑洞开上天。导致自己写这种文时走了另一个极端,写文变成写论文。作者就不会,节奏感把控极好。


目测自己与作者之间,隔了个太平洋。


非常羡慕了。


虽然抱着学习的心在看作者怎么写故事,可看完之后仍旧毛骨悚然:最引人探究的是人性,最令人恐惧的是人性,最珍重宝贵的也是人性。


看到最后,想起一个故事。大意是说一位老牧师被请去主持婚礼,婚礼之前两个小花童发生争执,任性的小男孩抢了乖巧小女孩的糖之哭得感天动地稀里哗啦,大人们裁决结果是粮归小男孩所有,小女孩很委屈,问老牧师,如果做好孩子的结果是受委屈,那为什么还要做好孩子。


具体细节记不大清了。只记得最后老牧师抱着小女孩说,你已得了你的赏赐。


我是不信什么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我们生活在一个概率构成的世界,得什么不得什么,都是统计学罢了。生活不是一场通关游戏,做哪些任务积了什么分就能得到什么武器外挂。


人性可怕也好可贵也罢,都是虚的,没办拿来做一般等价物。


可怜的是,在某些传统的价值体系里,人性不单可以用来交易,俨然已经成了一种货币。


“人最伤脑筋的是要找到那个对象,以便尽快把这个人生来就有的自由交给它。”而且不只自己要这样做,要要“大家一起来”,仿佛若不如此,生命便失去意义一样。拥有选择权是多么珍贵,可惜奴隶并不懂。


我不知道自己写了个啥。


美丽的海王星,请以大概率数放过我。

评论(12)
热度(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