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危笑导演、朱一龙先生和小九月共同演绎的《丑》这个节目,内心是不平静的,想了很久,仍然没能将内心感慨梳理出个清晰的头绪。

胡乱说说吧……

选题,很有胆识。这里我想引用李诞老师的评价,两个人都是不服气的人。

小丑,是很难演绎的角色。颜色亮丽样式繁复的服饰看起来特别瞩目,却非常难出彩,夸张的妆容会掩盖掉所有真实,甚至连眼神都无法准确传递。

甚至在某些影视作品或是戏剧里,小丑是令人害怕的,因为你无法通过面部表情的映射去解读,小丑需要带着浓妆的微笑面具去演绎喜怒哀乐的各种情绪,这种扭曲的反差很容易让人心生恐惧。

然而也正是因为有这种反差,当小丑卸去妆容露出真实自我时,当台词点出“守护”主题时,那样的温暖才更戳人心,如同体验官王菲所说,被点中了穴位。

如果纯粹以个人观感去解读,小丑,是一个底层的卑微的荒诞的“弄臣”,以夸张的不真实来逗人发笑为职业,连名字都不配拥有。为什么要选这么个主题?真的只是因为表演上的挑战吗?

朱一龙自己说,“就自嘲一下。”

这是一个多么通透的人。

真正的自嘲是一种可贵的品质,是能够真正接纳自我宽容他人之后的勇敢。看这样的作品听这样的言语,会感受得到,这样的人,心中自有天高海阔,俗世纷扰都是体验,不是结果。

以前,我对小丑的印象一直停留在《Laugh, Clown, Laugh》的悲凉。

“笑吧,小丑,笑吧!即使你的心支离破碎,即使你之所爱不能回报于你。”

看过了《丑》,我会记得:“虽然你活得很惨,但心气还在,就很帅。”

中间那个抹去浓妆“微笑”的动作,莫名让我想起加西莫多。

那一刻,我忘记了你的脸,只看你温柔坚定的内心,因救赎而无所畏惧,因守护而无比强悍。

并不是因每一位在电视机或电脑前观影的朋友都能把《幻乐之城》这个节目跟“浸没式戏剧”联系在一起。而且隔着屏幕,其实真的挺难产生出观众与演员之间共同专注的交互体验。

积极心理学上关于“心流”的理论,一不小心可能就被解读得形而上,精神熵以及量子理论的认知应用也颇似怪力乱神,但其实每个人都一定体验过,当我们沉浸在读一本书、画一幅画、编一个故事尤其是游戏闯关等等有清晰目标并会即时反馈需要专注于技能发挥的活动中时,我们都会发现那时间流逝带来的焦虑感被忽略了。

当这种活动对技能水平要求越高、越需要通过高挑战的感受来达到反馈平衡态时,就越容易产生“心流”的体验。

这也是为什么我们愿意看演技高的人飙戏。他们通过表情、肢体表达、台词情绪营造出的氛围将我们带入情境之中,体验平常无法体验到的情绪互动,刺激兴奋型神经递质分泌,激活伏隔核里的愉悦体验中心,俗称“过瘾”。

MIT科技评论里,把“心流体验”称为“合法的Heroin,不是没道理的。

对于参加《幻乐之城》的演员本身来讲(可能也包括现场的观众),到底是失误还是故意设计,根本不重要,重要的是在高难度挑战里所产生的心流体验让他们如此过瘾,这个节目的价值就很足够了。

实名羡慕在现场的各位朋友,真的。这种体验隔着光缆隔着网线,是无法感受的…

不过呢——

“这个世界是一个大舞台,所有的男人和女人们都是演员。”——莎士比亚

评论(6)
热度(41)
  1. 共1人收藏了此文字
只展示最近三个月数据